新闻信息

news information

bevictor伟德官网

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重耐药食源性病原菌溯源及其耐药基因传播预警”中期推进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7日 浏览量 :137

为了全面落实“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纲要,推进国家“十四五” 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的实施,2024年6月15日,四川大学王红宁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重耐药食源性病原菌溯源及其耐药基因传播预警”中期推进会在成都成功举行。项目牵头单位四川大学以及项目参加单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有关专家、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四川省科技厅、四川大学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指出:重点研发项目中期检查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过程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对统一部署和推动项目实施有重要意义。同时介绍了中期检查的流程和相关要求,并衷心希望项目能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超额完成任务书内容,顺利通过中期检查。

四川省科技厅巡视员高量在发言中指出:该项目面向健康中国和传染病源头防控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多重耐药食源性病原菌防控、保障人民健康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科技厅将在科技部、卫健委和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持续关注项目进展,与四川大学共同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希望项目组通过本次中期推进会认真总结,梳理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各参与单位勠力同心、协同攻关,力争项目高质量完成。

四川大学科学发展研究院重大项目办主任陈曦代表四川大学向各位专家和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提高了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全力支持和保障。

项目负责人王红宁教授、课题负责人崔生辉研究员、沈张奇教授、刘健华教授、郭云昌研究员及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研究工作重要进展、阶段重要成果、经费执行情况、存在问题与措施及下一步计划等有关内容。

项目针对多重耐药食源性病原菌整合溯源、交叉耐药、预测预警的科学技术难题,项目经过一年半的协同攻关,取得以下重要进展:

1、项目建立了贯通“动物-食品-人”的多重耐药食源性病原菌种库。新收集15992株食源性病原菌,已整合44000条药敏数据,有效解决现有食源性病原菌菌株和数据分散,共享平台缺乏的共性难题。研发的弯曲菌等菌种冷冻干燥技术,为相关菌种保藏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研制病原菌标准物质22个。完成猪源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副溶血弧菌和沙门氏菌近20年时空分布和耐药特征变化,可为政府部门防控多重耐药食源性病原菌的重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针对猪、蛋鸡、肉鸡、奶牛和水产5条产业链开展食源性病原菌溯源,创新细菌快速检测方法6种,找到食源性病原菌传播风险关键点,创新源头和精准防控技术体系,为有效实施“人病兽防、关口前移”提供科学依据。

3、基于前沿生物技术手段,发现重要交叉耐药基因新变体9个,阐明转座子、质粒等介导交叉耐药基因cfr、tet(X4)、blaNDM、tmexCD1-toprJ1的传播机制,探索了CRISPRi技术和黄霉素对耐药基因传播的阻断技术,为多重耐药食源性病原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4、应用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基于质粒、可移动元件和全局调控因子的预测模型和多重耐药食源性病原菌多维仿真传播风险预警系统,为食源性病原菌预警系奠定基础。

5、主编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论文31篇、中文8篇(第一标注),制定或修订国家标准3项,团体标准2项,申请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项,研制病原菌标准物质22个。


项目咨询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研究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邵兵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仝舟研究员、四川大学张安云教授,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对项目形成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项目组内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本次项目中期推进会的成功举行,进一步坚定了项目成员的信心,,规范了项目推进的流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项目成员和单位将以高标准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努力,形成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多重耐药食源性病原菌防控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先进技术支撑,为健康中国战略做出新贡献。